缺爱的人,在关系中会有这1个异常表现,藏都藏不住
关于建立亲密关系,网络上有一个很通用的择偶标准——
判断一个人人品好不好,值不值得交往,
不要看Ta对你的态度,而是要看Ta对弱者的态度。
如果一个人对弱者好,经常予以帮扶,说明这个人人品不错,值得交往。
这个标准在大部分情况下是适用的,但有一种情况例外,那就是:
一个人过于无私,Ta对弱者的好远远超过对自己的好;
甚至为了帮扶弱者,Ta会不惜透支并牺牲自己的利益。
这类人,或许是一个不错的交友对象,但未必是一个合适的婚恋对象。
为何这样说?请看今天文章。
去年,朋友燕子参加了一个流浪猫救援活动,认识了阿辉。
阿辉做事积极,且非常有爱心——
当时有几只流浪猫躺在地上奄奄一息,它们身上存在多处伤口。
很多志愿者担心有感染风险,不敢上前照料。
阿辉却径直走了上去,小心翼翼地替猫咪清洗伤口、消毒并包扎。
完了以后,他还向活动负责人申请,将这几只流浪猫带回家,照料它们至康复。
燕子被感动了,在活动结束后,她主动添加了阿辉的微信。
随后通过微信交流,她对阿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:
阿辉今年35岁,是一名离异人士。
8年前,他从公司离职,致力于流浪猫的救助工作——
经常将一些生病、受伤的流浪猫带回家,治疗至康复,随后无偿赠予一些愿意收留它们的人。
这是一个自发行为,不存在盈利性质。
这些年,阿辉将自己的绝大部分的时间、精力和金钱都用于救助流浪猫,
而他的前妻,也正是因为承受不住情感和经济的亏空,选择了跟他离婚。
如今阿辉的存款早已花光,只能靠打一些零工来维持生活开支。
但即便如此,他也没有放弃救助流浪猫这件事。
甚至有一回,他和他收养的两只流浪猫都生病了,
但他身上的钱不够买两者的药,于是他选择了给流浪猫买药,自己硬扛着……
可以说——
这是一个很无私的爱猫人士;
甚至,他对流浪猫的爱,远远超过了他对自己的爱。
燕子被阿辉的善良感动了,喜欢上了阿辉。
她认为:一个对流浪猫如此有爱的男性,应该是一个不错的交往对象。
于是她不断向阿辉靠近,尝试跟他发展进一步的关系。
不久后,两人确立了恋爱关系。
一开始,阿辉以为燕子是一个涉世不深、需要他照顾和保护的小女孩,对其非常体贴照顾。
但后来得知燕子能力挺强,且正在从事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时,阿辉却变得有些无所适从。
他非常抗拒燕子在经济上的付出与资助。
比如每次跟燕子出去吃饭,他都会点最便宜的菜式,坚持自己给自己买单。
仿佛享受被燕子照顾,对他来说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。
这多少令燕子感到有些疏离,但顾及阿辉的自尊,她也没多说什么。
两人感情真正出现裂缝,是在去年年底。
当时燕子在公司获得了晋升,她兴高采烈地将喜讯告诉阿辉,并邀请阿辉晚上一起庆祝。
但阿辉却以“有事情忙”为由拒绝了燕子。
从那以后,他对燕子的态度突然变得非常冷淡——
再也没有给燕子发过信息,即便燕子主动联系他,他的回应也是淡淡的。
不久后的一个晚上,他突然向燕子提出了分手。
燕子一头雾水,追问为什么?
阿辉回复道:
“我前妻回来找我了,她现在一无所有,很是可怜,需要我照顾,希望你能够理解。”
随后,阿辉便将燕子拉黑了,留下燕子一脸懵逼。
一开始听燕子讲述这段经历时,我同样感到深深的困惑:
一个面对流浪猫如此善良、如此无私的人,
为何在亲密关系中,却显得如此矛盾、疏离,甚至有些分裂?
这样一种反差背后,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心理创伤。
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阿辉的行为模式似乎呈现出一种“过度牺牲”的倾向。
他将自己的时间精力全部投入到救助流浪猫这件事上,甚至不惜花光所有积蓄。
仿佛流浪猫才是他真正的“情感出口”。
这很可能是因为:
他在童年时期缺乏足够的爱,或在亲密关系中经历过“被抛弃”或“被剥削”的创伤,
于是,他通过救助流浪猫来获得「替代性的情感补偿」——
流浪猫不会背叛他,不会指责他,不会让他感到羞耻或无助。
这是一种安全的爱,同时也是一种「自我封闭的爱」。
而当面对燕子这样一位真诚关心他、愿意照顾并资助他的伴侣时,他却充满抗拒。
这让我想到一个常见的心理机制:
当一个人长期处于“拯救者/照顾者”角色中,他可能会无法适应“被爱”的感觉。
为什么呢?
因为“被爱”意味着他需要放下“拯救者/照顾者”的姿态,转而进入一个“被照顾”的位置。
而这个位置对他来说,可能是极其陌生甚至恐怖的。
他内心深处可能有一个声音在说:“如果我开始依赖别人,我就不再是那个能拯救一切的人了。”
于是阿辉选择了逃避,回到前妻身边,
因为面对一个一无所有的虚弱女性,他可以继续扮演“照顾者”的角色。
从这个维度来讲,他向燕子提出分手并将其拉黑——
或许不仅仅是在拒绝接受燕子的爱,同时也是在拒绝自己“被爱”这件事。
其实,阿辉的逃离,对燕子而言,不一定是坏事。
因为从阿辉的心理特征和情感模式来看,
或许只有以下两类人,才有可能跟他建立稳定持久的亲密关系:
一类是“虚弱的被照顾者”。
从心理学角度来看——
长期处在“拯救者/照顾者”位置的人,总是习惯照顾别人,却无法享受被照顾;
他们通过帮助别人、拯救他人来回避内在的无力,以此获得自我存在价值的确认。
但与此同时,他们的内心还隐藏着一种深层的恐惧——
害怕被抛弃、害怕自己是无用的、害怕自己不被爱。
一旦对方不再需要他们,或者开始独立时,
他们就会陷入深深的失落与焦虑,甚至觉得失去了存在的意义。
就像阿辉——
他一直停留在“拯救者”的位置,无微不至地照顾生病的流浪猫、不计前嫌地与落魄的前妻复合,
但面对康复后的流浪猫,以及面对经济能力优于自己的燕子,他却毅然决然地退缩、回避或放弃。
他可以对孱弱的、依赖他的人(动物)不离不弃,却做不到与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建立平等的关系。
所以在亲密关系中,伴侣如果想与他建立持久联结——
往往需要以牺牲自己的独立为代价,持续扮演一只“孱弱的流浪猫”,以此满足他的拯救者情结。
另一类是“内核稳定的疗愈者”。
从外在层面来讲,阿辉是一个强大的“拯救者”;
但从内心层面来看,他其实隐藏着深深的“被抛弃”的恐惧。
他通过拯救弱者去获得自我价值感和对关系的掌控感,
但面对一个真正愿意靠近他、欣赏他并理解他的人时,他反而充满不安,害怕陷入失控。
所以如果要跟阿辉建立平等的亲密关系——
那就需要一个内核足够稳定的疗愈者,帮助他从过度牺牲的“拯救者”角色中解放出来。
这样的伴侣,应该是一个能够共情的人,而不是依赖的人:
她可以欣赏阿辉的善良,同时也能够看到他背后的脆弱与恐惧。
她需要具备一种内在的稳定性——
不能因为阿辉对猫的爱而忽略他对人的冷漠,也不能因为他暂时的退缩而放弃自己。
更重要的是,她还必须有足够的“边界感”。
因为阿辉的自恋倾向,可能会让他在亲密关系中不断试探、退缩、甚至操控。
而一个有清晰边界的伴侣——
她不会因为他“没有帮助”而责怪他,也不会因为他“过度付出”而纵容他。
她会在他试图过度介入他人问题时,坚定且温和地提醒他:“我看到你很辛苦,但也许你可以先照顾好你自己。”
从而令他感受到:他不需要通过拯救/照顾别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,他的存在本身,已经足够重要。
并由此帮助他逐渐走出那种“过度牺牲”的模式,让他学会在关系中付出的同时,也能接受被爱、被支持。
写在最后
阿辉的故事让我想起了一个重要的心理真相:
一个人如果无法好好爱自己,就很难真正去体验「爱与被爱」。
真正健康的亲密关系,不是谁拯救谁,而是彼此看见、彼此支持。
他真正需要的,不是去拯救别人,而是去接纳自己,允许自己有脆弱,有无助,也有不完美。
因为只有真正接纳了自己——
他才有可能与他人建立真实平等、相互滋养的亲密关系,彼此相伴着一起去体验生命中的种种美好。